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7:50 点击次数:179
儒家有一部经典一直以神秘高深著称,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研究透彻,相传其中蕴含着大到宇宙运行、小到为人处世的各种规律和智慧,此作便是《周易》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载此作“人更三圣,世历三古”。伏羲留天地之象,周文王演《易经》之道,孔子及弟子注《易经》而成《易传》,最终经传合一,形成《周易》。
图片
战国以来的后学们对《周易》不断进行注解、研究,使其内涵越来越丰富博大。东汉熹平年间,蔡邕等人刊刻《熹平石经》,将儒家五经刻于其上,可惜后来董卓祸乱洛阳,石经被毁。到了唐代,唐文宗又命人完成《开成石经》,还将石经内容抄写后送往各石窟珍藏。
图片
正因此,虽然《开成石经》碑刻荡然无存,其墨迹仍有存世。1900年,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,其中秘藏的几万卷手写经书随之大白天下,当专家整理时,发现了《周易》原稿真迹残卷,虽然只剩下第四章,但文献价值极为丰富。
图片
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、字数最多的《周易》墨迹,不仅史料价值极为丰富,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堪称“文书双绝”,被学界称为“最震撼的发现”“国之重宝”。此作全卷纵26厘米、横246厘米,总计164行(按小行计算)、超过2000字,字径大小不一,原文字径约3厘米,注解小字仅有0.5厘米。
图片
1908年,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来到中国,将这件文物买下带回,至今仍存于巴黎国立图书馆,文物编号为2532.在“敦煌文献”被发现以前,人们一直纠结于如何祛除练字时沾染的“枣木气”,怎么在学碑时克服用笔板滞和学帖时笔画孱弱。
图片
而“敦煌遗书”正是克服以上弊病的“良药”,启功称赞:“唐人楷书高手写本,莫不结体精严,点画飞动,有血有肉,转侧照人。校以著名唐碑虞、欧、褚、薛乃至王知敬、敬客诸名家,并无逊色,所不及者官耳。”
图片
《周易》残稿出自官方抄经生之手,用笔严谨细腻,堪为唐代小楷的标杆,论美感即使与《灵飞经》相比也不遑多让。起笔尖锋而入,落笔后按压笔尖,再中锋行笔,笔画挺拔而不失秀润,横画尖入钝出,竖画刚健瘦硬,撇轻捺重,舒展楷中。
图片
用笔方圆兼备,结字端正中见欹侧,动静结合,高低错落,俯仰顾盼,摇曳生姿,墨色枯润得宜,章法肃整,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,每一笔都深谙法度。将此作临摹十遍,楷书当有大进步。
图片
而今,我们将《周易》第四残卷进行了超高清1:1复制,见此作如见原作,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。如果您感兴趣,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